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一直让我犯难。从看图写话的具象思维,一下子转变为命题作文的抽象写作,让大部分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感到无从下笔,或是索性三言两语写完一件事情。
这也难怪,如今的大部分孩子每天“两点一线”,在他们眼里,日常的学习、玩耍都“乏善可陈”。我在教授习作之余,经常鼓励他们多读多看,带领他们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,并引导他们寻找身边类似的事情,希望他们能“触类旁通”。渐渐的,孩子们发现了规律:三年级的作文是要将一件事情写清楚。
智斗小偷
一次周记,我布置的题目是《聪明的XX》。写作前,我问学生什么叫作“聪明”?他们的认知十分单一,觉得学习成绩好就是聪明。我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,一个人的聪明之处体现在许多方面:下棋下得好、厨艺好、能急中生智解燃眉之急……都是聪明。
几天后收上来的周记本上,同学们都在夸奖自己身边聪明人。小王同学写了他的爸爸很聪明,我觉得很生动、真实,就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。小王在文中这样写道:爸爸在菜场里买菜时,看到有个小偷要偷一位老奶奶的钱包。他想上去制止,却又有顾虑。于是,他就走上前对老奶奶说:“你有东西掉了。”小偷因此心虚地逃走了。同学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,都觉得十分有趣。
出乎意料的是,没多久的测验作文上,好几个同学也写了自己智斗“小偷”的故事,将小王爸爸的经历,移花接木到了自己身上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小沈同学将这个故事和学校“安全教育”上所讲的内容相结合,改头换面,写下了自己智斗人贩子的故事。由于没亲身经历过,这些作文写得十分“失真”,有些简直像动画片中的情节。我马上抓住时机教育学生,在校外遇到坏人,不可鲁莽贸然行动,首先要保护自身的安全,再向可靠的成年人求助。
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孩子们都有借鉴优秀作文的意识。但一味生搬硬套,写脱离自己生活经验的事情,反而弄巧成拙。
一面墙
一段时间后,我找到了教授孩子们“移花接木”法的契机。
那天,我们做了一篇阅读练习,说的是学生甲用脚印弄脏了教室的白墙,却不敢承认。学生乙主动拿起抹布擦墙壁,甲同学很羞愧,帮忙一起擦,最终承认了错误。有心的小梅同学,将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。
那一次的单元测验,小梅同学的作文写了这样一件事。她在美术课上用颜料弄脏了教室的墙壁,又不敢承认。小张同学见墙壁脏了,就主动擦了起来。小梅倍感羞愧,帮忙一起擦,最后承认了错误。看到这篇脱胎于读过的故事的作文,我十分欣喜。我将这篇文章念给全部同学听,并问他们小梅的文章好在哪里?有悟性学生子马上明白过来,不能完全照着人家的故事抄,要改动其中一两个要素,将它变成自己的。我又问:“像自己或者周边同学弄脏墙壁之类事情,大家是不是都经历过?”同学们点点头。对呀,正因如此,小梅才会将这个故事写得既真实又生动。
从那以后,我鼓励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,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。每周,我会抽一节午会课,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发掘的素材,并相互评一评,看谁的素材最好。同学们发现,原来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入作文:午餐时,自己的汤打翻了,同学帮忙擦;运动会上,跑接力的同学因掉棒了而哭,大家安慰她;想吃辣条,可奶奶不让,就想办法偷偷去买……我让他们将自己喜欢的事例记在本子上,积累起来。这样,考试的时候就“胸有成竹”了。
一张照片
有一天下课,几个孩子气喘吁吁地来向我告状,小曹、小王和小邱三位同学在教室里扭打成一团。
待我来到教室,只见小邱同学扶着腰,正哇哇呼痛;小王和小曹同学躺在地上,企图制服对方。被我呵止后,我问清了缘由,真是好气又好笑:小曹想和小王玩,便去拍打他。小王原本不想理他,被惹烦了,就还了手。他俩就此打闹起来。这时小邱从边上路过,小王说:“小邱,快来帮我一起打小曹!”于是小邱也加入了“混战”。结果就是,小邱被桌子撞了,小王和小曹难分胜负。
我将三人批评教育了一番,并让他们将事情的经过写下来。本以为这件事过去了,没想到小曹的母亲十分委屈,觉得自己儿子被两位同学欺负了,让小曹不要和调皮捣蛋的小孩玩。可小孩子没有隔夜仇,没几天又嘻嘻哈哈打成一片了。他们隔三差五会小打闹一下,但就是“难舍难分”。运动会那天,三个小伙伴还搂在一起拍了张照片,三张可爱的小脸凑在一起,快活地笑着。沈老师的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。
临近期末,有一篇习作叫《同学之间》。我在午休时将三个孩子叫了过来,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这张照片,问他们:“看到这张照片的人,会觉得上面三个人是什么关系呀?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:“好朋友!”我又拿出了两个月前他们写的事情经过,问:“现在再想想那天的事情,你们有什么感受?”小王尴尬地歪着头,若有所思;小曹眼珠子骨碌碌地转,望向小邱;小邱支吾着说:“我……有点惭愧。”“那以后你们还会再打架吗?”我问。三人都摇了摇头。我将打印出来的三张照片递给他们:“以后管不住自己的手的时候,就看看这张照片吧。”
那天,小王、小曹和小邱快速写完了《同学之间》一文,写的正是他们自己的故事。写作果然是一个自我反省、自我教育的过程。之后一段日子,他们仨友爱了许多。
“从无到有”的习作并不是空中楼阁,在这过程中,我们不仅要用一双慧眼来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,还要以一颗玲珑心来懂得“世事皆学问”的道理,在学习写作文的过程中不断自省、成长。
——转载自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”教师博雅”
或许你还想了解教育故事《“饭勺”交响曲》